2011- 2015 年随着国家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一下子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城市以及乡镇都能见到独具一格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因具有轻巧、 价格便宜、 碳排放量少等特点,更受到乡镇居民的青睐,中机院专家侧重分析城乡差别缩小化下新能源汽车受欢迎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城乡差别缩小化的含义及现状
城乡差别缩小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城乡之间具体差别的缩小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具体的差别又分为三个维度:城乡经济差别、 城乡社会差别与城乡环境差别。城乡经济差别下设四个指标:城乡收入比、 城乡消费水平比、 城乡教育水平比、 城乡信息化程度比;城乡社会差别下设三个指标:城乡用电量比、 城乡医疗水平比、 城乡交通水平比;城乡环境差别下设三个指标:城乡绿化度比、 城乡垃圾处理状况比。
2000- 2008 年间我国城乡的差别在扩大化,而 2008- 2015 年间我国城乡的差别在逐渐缩小。随着 2008 年开始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经济社会、 环境卫生等差距日益缩小,促进了城乡之间各种生存要素的流动;随着国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城镇更高的生活质量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工作与居住,城镇化率的上升也会直接导致城乡差别的缩小。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关系协调的一种表现,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城乡合一、 城乡分离、 城乡对立、 城乡融合以及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测度包括四个方面:城乡空间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包括:城乡空间聚集,城乡往来,城乡信息化,城乡市场流通等。城乡经济一体化包括:城乡经济总量,城乡产业结构,城乡金融、 财政与投资,城乡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消费结构,城乡技术进步等。城乡社会一体化包括: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障,城乡邮政通讯,城乡文化消费等。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包括:城乡节能减排,城乡污染治理,城乡生态绿化和城乡生活环境等。
二、新能源汽车在乡镇的受欢迎度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不发达的乡镇地区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城市地区的销售量,新能源汽车在不发达地区更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新能源汽车天然适合乡镇地区。 电动汽车与农村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适配度比较高,定价在 3- 6 万的新能源汽车更切合乡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乡镇有方便的停车充电的剩余空间的供给,这是以发展房地产经济为主的中心城市根本无力解决的。例如在北京这种土地极为稀缺的大城市,充电桩建在哪里,才能保证排队充电时车辆有足够的停放空间,以避免影响正常的交通效率,这是个难题。乡镇建充电站投资成本要少于建加油站投资成本,乡镇有更丰富多元化的新能源电力供给。
2. 政府当局高度重视乡镇公路建设工程以及共建绿色低碳城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乡镇地区推广的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2016 年 4月 20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并实施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政府当地部门与新能源汽车公司在充电系统及终端网络投资建设、充电及租赁系统管理、 新能源汽车销售、 租赁和维修服务、 停车场资源整合、 电子支付、 互联网金融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等方面会 “与时俱进” 地开展相关的业务。
3.新能源汽车的品种繁多,能满足各类乡镇居民的实际需求。节能汽车、 环保汽车、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款式可以供不同收入层次的乡镇居民来选择。
4.新能源汽车安全保护性较高。 根据来自江西省县级以下地区已购新能源车用户和近期具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的问卷调查,以及江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市场调查报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大部分乡镇居民的认可,新能源汽车出现售后维修问题的可能性远小于传统的能耗汽车。
5.接受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特征显著。 江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下教育、 中低收入、 年行驶里程不多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EV 系列的新能源汽车,乡镇地区的大多消费者更多地呈现出这些特征;报告也显示出高收入者并不钟意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打出的技术信任值和环保意识值均很低,因此在目前阶段对这类人群推广新能源汽车有比较大的困难。
三、 城乡差别缩小化与新能源汽车 “受宠” 的经济学分析
1.城乡差别与新能源汽车 “受宠” 的关联分析最近 10 年以来我国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化,并且城乡一体化指数也在逐年上升,但不可忽略的现阶段一个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城乡的生活质量比指数却是越拉越大。优质的资源与优质的各种服务一般都聚集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城乡居民的 “以脚投票”选择显示了城市的生活质量是远高于乡镇农村地区的。
2.新能源汽车 “受宠”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湖→区→人的演化路径
“湖区人” 是一种协调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1],“湖” 是指广义的生态治理与开发,原指环湖区域的生态治理,也可引申来指对城市碳排放的生态治理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就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区”是指生态治理与开发对相邻区域带来的正面辐射作用, “人”是指相关联区域生态治理后对地方居民带来的生活舒适度的提升程度。新能源汽车在不发达的乡镇地区受宠会带来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碳排放的生态治理→引入新能源汽车→城乡差别的缩小→新能源汽车在农村乡镇地区受到欢迎→提高了农村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新能源汽车在乡镇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乡镇地区的销售量火爆,并且受到了乡镇居民的认可,但是其在乡镇地区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实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未来新能源汽车在乡镇地区的 “失宠”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发达地区的消费者以及缩小城乡差距,政府部门以及新能源汽车公司应该重视并解决以下的问题:
1.乡镇地区充电桩的铺设。 充电桩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硬件,现在高速服务区已经逐渐建成快充模式的充电桩网,但因为存在资金耗费多以及对充电技术高的要求,目前仅限于北上广地区。在乡镇地区适合建简易模式的充电桩,国家与省级政府对建设乡镇区域的充电桩应给与专项的补贴。在 2020 年之前,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盈利很难,可以借鉴美国、 日本、 英国等国家均对其实施了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政策的做法,以解决车和桩之间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的困境。
2.县际物流网的建设。 以县为中心建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物流网,以降低销售成本和物流成本,例如江铃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在铺设江西县际物流网络,实现 “一县 600 台” 的年销售目标,从而达到新能源汽车公司与乡镇消费者的双赢。
3.县级售后服务网的形成。 满足乡镇消费者售后维修等需求,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完全可以支撑县级售后服务网的营运,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乡镇农村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4.乡镇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依据 “十三五” 规划,到2020 年,在贫困地区建成广覆盖、 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网络。实施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通客车,改造公路危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等产业交通条件。
5.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增强基础设施在乡镇农村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效应,加大财政与金融资源在乡镇农村的投入力度,创新与发展乡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落实中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城乡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仅靠国家补贴的方式来拉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不是长远之策,加上党中央已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建立有效规范的城乡碳金融交易市场,更容易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进而新能源汽车在乡镇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杜绝出现新能源汽车仅仅是种过渡产品的困境。